全诗: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相关资料图)
何须更问浮生事,
只此浮生在梦中。
此诗出自唐代著名僧人鸟窠禅师。
释文:
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迷惑。
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满了迷惑。
那么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沦,直到最后一无所得。
前两句“来时无迹去无踪”人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赤裸裸而生,两手一撒而去。“去与来时事
一同”常人观念上总是生乃可喜,死亦可悲,而在悟道的人看来,幻生幻死生就是死,有生必有死,何必到死的时候才悲哀呢?人生如浮泡如阳焰如梦幻,毕
竟终归于一掊黄地,生与死都是一样的。
后两句“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佛典中。常以“梦”与“幻”比喻一切法非实有如《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楞伽经》:“诸凡夫痴心执着堕于邪见,以不能知,但是自心虚妄见故。(中略)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如幻如梦无有实体。
浮生是梦一切法缘如梦幻不真,何必坚固执着,图添烦恼呢?
创作背景故事:
杭州西湖喜鹊寺鸟窠禅师,本名道林,谥号圆修。九岁就落发出家,二十一岁到荆州果愿寺受具足戒,后来入陕西投韬光禅师门下。后来道林座下收了一位侍者叫会通,日子久了,始终不能开悟。
有一天,就向鸟窠道林禅师辞行,请求离去。禅师问他要到哪里里去?
他回答说:“往诸方学佛法去!”
韬光禅师说:“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一些!”于是拈起身上的布毛吹了一吹,侍者会通就这样开悟了,世称为布毛侍者。道不在遐,道就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
根据《五灯会元》的记载:道林禅师,后来独自到秦望山,在一棵枝叶非常茂盛,盘屈如盖的松树上栖止修行,好像小鸟在树上结巢一样,所以当时的人就称他为鸟窠禅师。
由于禅师道行深厚,时常有人来请教佛法。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也来到巢下拜访禅师,他看到禅师端坐在摇摇欲坠的鹊巢边上,于是说道:
“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我坐在树上倒一点也不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
意思是说宦场浮沉,钩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听后,最初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现在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
禅师道:“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却行不得。”
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有一次白居易又以偈语请教禅师道: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禅师也以偈回答说: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又如古曰:
水不试,不知深浅;
人不交,不知好坏。
时间是个好东西,验证了人心见证了人性。说的好不如做得好,我总是担心身边会失去谁,可我却忘了问,又有谁会害怕失去我?
人生,努力了珍惜了,问心无愧就好!虽然我不完美,但我很真。
短期交往看脾气,长期交往看德行,一生交往看人品,不要存侥幸心理,虚伪永远换不来真心!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