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 > 详情

平凡亦有光——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新型劳动者形象 全球最资讯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3-05-07 06:02:07

最美太湖水(油画) 商亚东


(相关资料图)

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油画)马佳伟

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油画) 郭健濂、褚朱炯

时代节奏(中国画) 王 巍

“时代领跑者”人物群像系列之一(油画) 何红舟、封治国、尹 骅

近年来,以新型劳动者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在诸多国家美术创作工程的带领下,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历史、结合现实生活、表达当下思考的经典力作。不同于过去美术作品中以传统农民、工人劳动者作为表现对象,新时代劳动者的图像表述更多是以“散点透视”的现实视野,辐射各个行业领域。作品构建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精神群像,表现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多元化劳动者形态:从传统劳动者新形态到新业态劳动者,从高精尖科技创新工作者到穿行于平凡生活中的劳动大军,这些作品无疑都准确表现了“劳动者”及被更新了的“劳动者”精神内涵,也将以此为主题的创作引向了一条层次更为丰富,更具有包容性,也更能连接现实情境的创作道路。

传统劳动者视觉表达的图像延伸

纵观20世纪以来反映广大劳动者的美术创作实践,真实刻画现实生活,满足群众审美需求,一直都是此类美术创作的主要侧重点,从方增先《粒粒皆辛苦》、王文彬《夯歌》,到伍必端《丰收的喜悦》、蒋采苹《摘火把果的姑娘》、詹建俊《潮》、广廷渤《钢水·汗水》等,由这些作品可以窥见画家们在人文关切和社会集体情绪中构建了平凡世界与劳动者交织的鲜活形象。以罗中立的《父亲》为例,其人物形象的提炼饱满真实,画家抓住了许多中国传统农民共有的细节,如写满沧桑的皱纹,因在劳动中受伤而被包着的手指,以及手里端着的大碗,这些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全民对于“父亲”最真切、最深入人心的描述,画面真实的细节凝聚为巨大的力量,构建出纪念碑式的人物形象。

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所面对的文化语境、现实氛围都已经与20世纪拉开了很大距离,但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依然是源自真实生活,对自然及生命有透彻理解的意象性、诗意性表达。近年表现传统劳动者新形态的美术作品也延续了这一路径,但与之前不同的是,其中加入了贴近新农村生活状态的当下视野,作者以参与者的眼光描摹见证着当下的悄然嬗变。例如陆庆龙油画《渔歌系列》、尹骅油画《在希望的田野上》、刘金贵中国画《“人畜两旺”的内蒙古》等作品,作者以身处各地乡村场景中的新劳动者为表现对象,以“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为创作宗旨、深入生活,营造出一幅幅亲切自然、生动可感的画面。也许对劳动者题材的表达来说,最重要的即是用鲜明轻快的笔调塑造劳动人民平凡而朴实、热情而辛劳的典型形象,为观众传达出一个具有感知度的意象,连接感官的体验与情感的沉浸,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观众的审美经验、国家认同、人民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美术作品关注到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例如张见、齐鸣等中国画《助梦》,王奋英中国画《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等等。从云贵山川到黄土高原,从高原边疆到渔村海滩,这些作品以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手法表现农村民生新貌,充分体现了一种凝聚砥砺奋进精神、彰显人性尊严的新时代现实主义主题。其中既有在传统乡土中国基础上人文书写的纯度与厚度,亦包含着在新时代精神背景下乡村变迁的人性闪耀。

劳动新业态激发创作新主题

对于新时代劳动者的表达不仅聚焦乡村农业建设,也体现在城市新业态劳动者的出现与演变上。随着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智能化升级引发产业变革,同时也影响了劳动新业态的更迭。当代美术工作者潜心体察社会变迁,将目光投向默默奉献的城市建设者和脚踏实地践行崇高理想的工作者们,集中表现了以从事网络消费、网络货运、智慧出行、数字乡村建设等为代表的劳动者现状,展现了城市生活的新节奏,而由此引发的社会景观及人文思考在部分美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众所周知,快递业可谓近年崛起的行业之一,柳青雕塑《快递!快递!》和王巍中国画《时代节奏》以多元写实性视角切入,通过刻画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快递行业繁忙的工作场景,反映出“城市运转维护者”的辛勤、专业与奉献,也赞颂了他们将包裹送入千家万户、用劳动助力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

依托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激发了一大批创业者实现“数字红利”,其中农村电商的提档升级更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当下美术创作最前沿的主流表述。例如郭健濂、褚朱炯合作的油画《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通过刻画回家创业的女青年帮助村民打开农产品新销售渠道,表现了农村电商这一新兴行业。通过作者构建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为农户与客户搭建了平台,带领农户走向致富道路,更有效助力了“三农”发展。此外,还有傅纪中、张晓骏合作的油画《直播助农——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李德华雕塑《直播带货进苗寨》,都以农村电商为主题,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突出了创业者的自信能量,以及乡亲们幸福美满的神情,生动刻画了这一行业雨后春笋般的蓬勃景象。

“智识型”劳动者反映时代新貌

有别于对广泛普通劳动群体的图像表述,美术家还将目光聚焦在领跑高精尖行业、为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的知识技能型劳动者身上。以科技引领劳动创新、推动社会变迁,已成为美术工作者创作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这种主题主要呈现为两大方面的内容划分和趋向:一是聚焦投入时代建设的千千万万高精尖知识分子,他们虽不被大众熟知,却成为推动行业发展最中坚的力量。例如,商亚东油画《最美太湖水》的画面中心表现了青年科技人员日常监测太湖水、治理太湖蓝藻的工作场景,作者有意将画面中心聚焦于青年女科学家,一方面代表中国科技事业中女性力量的重要推动,另一方面,其优美的姿态与造型为绘画本身增加了柔和的线条美感,这与何岸油画《西沙之晨》中摇橹的青年女渔民的细节刻画和动态捕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刘伟佳的油画《穿越江河湖海——中国奇迹工程南水北调》、马佳伟的油画《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范春晓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等作品都将创作视点转向伟大时代工程中像螺丝钉一样的知识型建设者,让观众感受到科技带动和激发的内核力量,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需要平凡的劳动群体,更需要以“智识”带动技术进步的领跑人才。

二是具有楷模性和“名人”效应的个体描绘更具有视觉识别性和情绪通感,观众在接受层面也更易于代入,在图像审美的背后有所感悟。董卓《国家的脊梁》集中表现了王淦昌、黄大年等十位身处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通过壁画的构图形式将他们有机放置于一个画面空间之中,背景既有表达的内容,又有结实的结构。《“时代领跑者”人物群像》系列以组画的形式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各个行业的劳动楷模立像,将人物的经典性形象抽象提炼,“楷模”的引领作用投射到更深刻的社会情感价值认同中去。马蕾、张彩翼油画《呦呦鹿鸣》、韩晓冬雕塑《袁隆平》等则着重为功勋劳动者画像塑像:前者选取了屠呦呦与她的中医药科研团队在实验室工作的日常场面,人物与玻璃器皿组成闪亮的“交响曲”;后者选取了袁隆平在田间地头工作的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岁月静好背后科研人员及劳动者们的辛勤付出。

总结来说,在当代文化视野下,中国美术的面貌呈现出多元化、多角度的发展格局。近年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塑造逐渐开始偏向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从规范叙述到人文观照,从塑造普遍形象到挖掘内涵的过程。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劳动者形态如何演变,不变的是劳模精神之本质,即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正是这些“平凡亦有光”的群体,正是因为其普遍性和丰富性,才构成了整个新时代社会的内在核心和正向精神。在这个基础上,美术工作者实现了图像与时代、与人民的关联互动和同频共振,也使得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及“劳动者”形象在表述和审美上不断延伸、更新。

(作者:陈青青,系中央美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陈青青)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