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 > 详情

当前报道:超半数中学生极度讨厌父母,一位心理学家父亲的反思与建议

来源:精英说    时间:2023-03-19 09:11:02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丨David Wash 美国媒体与家庭协会创办人 本文摘自《如何教养喷火龙》 本文来源: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 之前,北京市一家机构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对待父母的态度”一项中: 56.28%,也就是超过半数的孩子都投给了最强烈的选项: 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说 100个中学生里面,超半数的孩子对家长极度反感,而对父母有好感的人平均不到5个。而小学阶段,是孩子塑造个性和培养自信的最佳时机,但也是最容易出差错的时期。 在日常的亲子关系中,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更多的是先入为主,认为孩子的性格和品行就是好的或者坏的,然后开始从生活中的种种行为给孩子定性贴标签,认为孩子就是听话的,或者是不听话的,从而造成亲子关系出现矛盾....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擅长儿童心理学的David Wash,是如何通过鼓励,纠正他自己的儿子,以及其他小学生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要善于看见孩子乖的一面在我的儿子布莱恩正在读四年级的时候,妻子察觉到我们有必要调整孩子的教育方式。 有一天早上我才刚和布莱恩又发生了一次不愉快,我也急着重新评估自己的做法,妻子认为我们需要好好谈谈。 我们走到附近的咖啡厅,坐下开始进入正题。 妻子先开口:“孩子的教养问题让我很伤脑筋。” 布莱恩很聪明,最近越来越懂得如何激怒我们,彷彿一有机会便要测试我们的底线。每天为了叫他帮忙做事,收拾东西、好好说话、控制脾气、对别人有礼貌,不知要爆发多少次亲子间的大小战争。 常听人说孩子在6到11岁(所谓的小学阶段)比较平和,但布莱恩完全不是如此。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相处得不愉快,妻子说:“现在我们和他相处都是负面的,这让我很担忧。” “你说得对,我一天到晚对他生气、不耐烦,他一直在试探我们的每一条规则与底线。”我们谈着谈着,逐渐发现两人都陷入一种模式,就是不断注意布莱恩不好的地方—— 只看到孩子不乖的一面,忽略了他有很多优点。“想想看我们如果只听到彼此或同事指出自己出错的地方,那会是什么滋味 ?如果我们和孩子只有负面互动,孩子也会认同那样的他,亲子关系只会日益恶化。” 从那天早上开始,我们决定一起努力不再只对布莱恩的错误有反应,这样才不会永远只对他设限和处罚。我们去发现布莱恩乖的一面,适时称赞他,找机会表达对他的认可与嘉许,哪怕只是小小的鼓励。 这并不是说我们对他的态度软化了。若他没有好的表现,我们还是不会称赞,更不可能浮滥地大肆称赞,只是会特别注意是否有一些时刻可以说声谢谢、笑一笑或鼓励两句。 鼓励与限制之间本应有适度的平衡。 那天对我们和布莱恩都是一个转折点,所幸妻子有足够的智慧坚持两人坐下来检讨,我对这点至今仍充满感谢。我们与布莱恩的正面互动一点一滴增加,终能一起顺利度过他的青春期。 照理说,我不该忽略与布莱恩的负面互动模式, 课堂上的经验早就让我体认到“看到孩子好的一面”效果有多大。 我有个学生叫安格斯,大家都说他性格暴躁又好争好斗。但我从一开始就常找机会和他互动,例如下课时间找他和其他同学聊天,跟他开玩笑,聊他的越野慢跑。不知道是因为我比较能注意到他的优点,他在我班上的那两年一直没有任何行为上的问题。 习惯成自然我们会很自然地对自己的孩子形成某些看法,且这些看法会逐渐增强,到后来变成固定的模式,并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心理学的解释叫做“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我们的脑子为了处理不断从五官进入的庞大信息,必须将相似的资料放入同样的路径储存。这种档案的分类工作是在生理层次进行的。 我们在孩子出生后便立刻设定好他的档案,甚至在出生前就开始了,根据怀孕的情形而定,档案设好之后,便会发展出两大心理机制:认知一致(cognitive consistency)及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两者互为补充。 认知一致是指我们会自然而然认定接受到的信息,与储存在我们脑中的信息完全相符,认知失调则是指我们会过滤掉不符的信息。归因理论说明我们的头脑会透过三种方法维持档案的一致性。
首先,我们只注意符合期待的证据,与期待不符的便加以忽略。 第二,碰到模棱两可的信息,常会朝符合自身想法的方向解读。 第三,我们会预期别人表现出特定行为,此一预期本身就会使对方表现该行为的机率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比马龙效应”或”自我实现的预言”。
心理学家罗伯·罗森瑟尔(Robert Rosenthal)的经典实验,对比马龙效应提出有力的证据实验方法是安排一群小学生接受标准化智力测验,但在测验之前告诉学生的老师,这是一种新的测验,可测出学生未来一年可能的进步程度。 罗森瑟尔随机指定受测学生的分数,并将分数告诉老师。老师对分数较高的学生抱持较高的期望,但实际上那些分数与学生的真实表现根本无关,一年结束后, 老师抱持高度期许的学生果然大有进步,被预期会落后的学生则无此现象。家庭里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也可以解释家人的互动,当然更可以说明布莱恩和我的关系。我脑中的“布莱恩档案”里充满这样的信息:“布莱恩是个大麻烦,永远在测试我的底线。” 这个档案建好之后,我开始注意符合此一印象的状况,却常忽略不符合的讯息,我不仅将负面的讯息归档,甚至碰到不明确的状况也会朝“布莱恩是个大麻烦”的方向解读。 举例来说,如果我朝门外喊,叫布莱恩把垃圾拿出去而他没有回应,我会立刻恼怒起来,认定他故意不答,即使可能有其他解释,也许他根本没有听到我在喊。 如果我和妻子一直预期布莱恩不乖,这个预期就会成真。其后多年,我在工作上为数以千计的父母提供意见,总是力劝他们不要犯了“弄假成真”的错误。 如何抓住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与孩子互动容易落入负面的习性,请用以下问卷检视你能否抓住孩子表现好的时候。
1、除了说“不要干嘛、干嘛....”,我知道还有很多方式能够给孩子设限。 2、我设限时尽量用肯定句,例如说:“请你把电视声音关小一点,谢谢”,而不要说:“电视不要开那么大声。 3、孩子帮忙时,我一定会说谢谢。 4、我尽量注意多称赞孩子,少批评。 5、我能避免与孩子斗气或非得分出输赢不可。 6、我试着每天对孩子微笑,和孩子一起笑。 7、我会让孩子知道我欣赏他哪些地方。
如果你大部分回答肯定,请继续保持下去。 如果很多题都答否定,可能有必要像我一样重新评估对孩子的态度。什么才算是鼓励?所有心理学入门课都告诉我们正向强化比负向强化更有效, 鼓励能帮助孩子培养足以发挥潜能的自信与知识。俗话说,蜂蜜比醋更容易捉苍蝇:换言之,正向激励比负面纠正效果更好。鼓励什么这么有效?因为我们的脑子天生喜欢感情的连结,当这个需求受到威胁,我们便会陷入焦虑,鼓励与认可则带来愉悦。 但鼓励不能是空洞的赞美,如果只是为了鼓励,不断说一些没有意义的好话,孩子很快就会发现你的称赞言不由衷。 举例来说,如果女儿告诉你,她在校的一项小表现,你立刻夸张地告诉家里每个人,或打电话告诉外婆,你女儿可能会很不高兴。多数孩子都会如此。小孩很聪明,看得出来你的反应过度夸张,根本言不由衷。 此外,孩子会知道自己的成就没有那么了不得,甚至从此认定你的话不可信赖,因为你把一件小事当成大新闻来吹嘘。鼓励应与行为相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微笑和一句“很不错”就够了。你总不希望失去孩子的信赖吧。 通过限制和鼓励学习负责任让孩子遵守限制与承担后果很重要,通过鼓励树立孩子自信心的时候,也要和限制相平衡。 现在大部分家庭是由父母负责家务,孩子则忙于运动、课业及各种活动,完全不须承担家务。但是 做家务可以让孩子学习遵守限制与承担后果,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家庭有归属感。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和妻子会将打扫与烹饪工作分配给每个人。我们的女儿八岁那年,某个周六早上轮到她打扫厕所,我去查看时她正努力在打扫。 她做得还不错——至少就一个八岁孩子而言还不错——但并不符合我的标准。我看了一分钟,想要忍住,最后还是忍不住开始帮艾琳——至少我自以为是在帮她。 但事实上变成我在打扫厕所,一边告诉艾琳:“应该这样做。” 她没事可做,只能站在旁边看。不久她开始退缩,几分钟便走开了。 一会儿我听到妻子在隔壁房间叫我:“大卫!”她刚刚一直站在厨房看,此时压低声音希望不要让女儿听见。 我走过去,她说:“你知道你刚刚做了什么吗?” “我在打扫厕所。” 她瞪我一眼,“那是艾琳的工作。” “我知道,但她做得不太好。” “那又怎样?” 她说得对。我选择了阻力最小的做法,自己打扫当然比较容易,因为我知道结果会让我比较满意,也会比艾琳打扫得更快。但看到女儿脸上失望的表情,我应该知道我的做法是在泼冷水。 妻子说:“哪一件事比较重要:一个符合你的标准,干净到发亮的厕所,还是让女儿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那次让我上了重要的一课,我必须放弃“把事情做好“的一些标准。 所幸女儿长大后成为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她很愿意练习,有责任感,知道不必每次都做到一百分,重要的是努力学习。要鼓励孩子表现正向行为,请依循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认什么是正向行为。第二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负责任的表现。第三步,称许孩子。例如,你可以对读一年级的儿子说:“我看到你帮助奶奶把母亲节送她的花种起来,你很厉害哦,能帮她决定种在什么地方。我知道她个性犹豫不决,谢谢你这么有耐心。”或者对更大的儿子说:“我注意到你还车前把油箱加满了,非常体贴,谢谢你。” 鼓励孩子时应该避免的事随着孩子日渐长大,有时候不太容易判断何时该鼓励,何时不该鼓励。我们总不希望鼓励的结果是造成孩子压力。 但如果你重视的是孩子是否认真努力,孩子就不需为了听到称赞而追求非凡的成就,考试一定要考第一,体育一定要拿奖牌。 父母要传递的信息应该是:“我在乎的是你有没有努力,而不是拿到第几名。”有时候我们会出乎自己意料,不小心透露批评的意思,无意间泼了孩子冷水。我没有让女儿打扫厕所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有时我们和孩子进行正面的互动,是因为犯了陷入了这四种误区,他们都是鼓励的大敌: 一、贬抑 贬低和责骂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腐蚀孩子的自信心。即使你必须纠正孩子,切记你要纠正的是行为,绝不能羞辱孩子。要求一个人负责任不等于批评、贬低或羞辱。 二、负面的比较 日常生活中,不论是运动、成绩或行为,负面的比较只会传递错误的信息。“你的成绩为什么不能像哥哥那么好?”、“你为什么不能像表弟一样乖?”这类言语绝对无法让孩子改进, 只会在家人、亲戚之间制造反感,让孩子相信你认为他不够好。 三、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 很多情况下,父母为孩子做太多事情了。例如我们会因赶时间而帮孩子穿衣服、系鞋带,虽则孩子早就会了;或者我们会帮孩子做分内的工作,帮他摆碗筷以免打破。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帮孩子,但 更多时候只是因为比较容易、比较快,结果孩子不仅会以为自己没有能力,甚至也没有机会测试自己的能力与学习新技能。 四、过度保护 鼓励孩子不只是靠言语,行为也很重要。即使你常称赞孩子, 过度保护仍会让孩子少了实际学习的经验,意味着你不认为孩子有能力。品格、毅力、意志力都是愈常运用才会愈茁壮,让孩子从尝试与犯错中学习是鼓励的重要方式。 在青春期成长最艰难的几年中, 孩子们需要辅导、支持、良好的榜样,以及最重要的,得到理解。希望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把最好的自己,注入孩子与我们相处的最后一段时间,让他们能够心理健康的,充满信心的成长,真正做到孩子青春期,父母不退场。

▼精英说今日推荐视频

你“在看”我吗↓↓↓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